构建中国自主人口学知识体系的历史必然与路径探索

时间:2025-04-18 [关闭窗口]

  一、研究背景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基础和动力,同时也对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学认识其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对于正确把握和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人口学界应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关切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类人口问题,通过探索性研究和前瞻性预测,发掘人口要素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潜能。

  然而,长期以来,移植西方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的传统人口学知识体系主宰了人口学的知识生产活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人口学研究的话语被动。随着我国人口治理过程出现更多带有本土特征的议题,西方各种理论模型和治理模式已经难以科学解释中国人口现象,尤其无法回应人口转变进程压缩导致的诸多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自主知识体系命题的提出实际上意味着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到“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范式”的转移,既是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人口治理问题的客观需要,也是破解西方中心主义研究范式的有益尝试。新时代人口学应立足于中国现实人口问题和人口治理实践,用中国方法讨论中国问题,提供中国思想和中国答案,为解决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现实问题提供原创性的知识供给和理论支撑。人口学界亦应打破知识体系内部的资源壁垒,推动知识存量实现有效整合对接,集聚知识生产要素、形成知识生产合力,将国家发展进程中创造的新经验和新模式归纳为创新性的体系化理论。

  二、中国特色的人口学知识体系发展脉络

  人口学知识体系的发展脉络一直以来与我国人口转变进程紧密结合,主要分为四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是集中于基础问题的知识体系萌芽阶段。以19世纪末马尔萨斯人口思想传入为开端,伴随我国人口转变和人口普查的推进,部分学者开始讨论人口学知识体系及人口研究的相关问题。

  第二阶段是中国特色知识体系的逐步形成阶段。改革开放后,人口学知识体系围绕控制人口数量的核心议题逐渐发展,并从人口系统内部关系转向人口与其他要素之间的互动,但尚未将外部的问题导向转化为体系内部的自主建设。

  第三阶段是自主知识体系的拓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人口研究从单一的数量控制转向多元的分支领域。在丰富知识体系和分化理论派别的同时,人口学与其他学科领域持续交叉融合,并开始对研究方法给予更多关注。

  第四阶段是自主知识体系的纵深发展阶段。2015年前后我国人口发展结构性问题凸显,人口学知识体系围绕“人的现代化”实现了纵深发展,与其他学科交叉融通日益增强,人口分析技术和统计方法亦不断创新。

  三、构建中国自主人口学知识体系中的相关重点议题

  人口问题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在新时代人口发展新常态下,构建中国自主人口学知识体系的核心议题逐渐转为探索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机制。

  第一,推动婚育观念和行为转变,提振生育水平。现阶段我国总和生育率不仅低于人口更替水平,甚至低于部分发达国家水平,其下降主要源于已婚比例和一孩生育率的低迷。人口学研究应关注实际影响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经济、社会、文化因素,积极预测各种增长方案下可能出现的人口变动情况,分析我国婚育推迟和不婚不育现象的特征和后果,并探索提振生育水平的政策拉力。

  第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医疗卫生等具有深远影响,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需有效回应规模庞大的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问题。人口学知识体系应与预防医学、社会学、公共政策等学科结合,加强对老年人口健康和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的研究,探索将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融入社会经济政策,激活老年群体对社会经济建设的潜在动能。

  第三,挖掘人口数量红利与质量红利。我国人口数量红利窗口期逐步关闭,人口质量红利尚未完全形成,人口学界应持续关注潜在的人口数量红利,开发现存的老年劳动人口,探索扩充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可行途径。同时,进一步研究人口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影响人口素质变化的各种因素,深入分析人口素质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赋能劳动力质量开发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第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区域协调发展。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城乡差距的弥合,人口学知识体系应向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优化人口城镇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面倾斜。人口区域流动方面,则应加强对区域迁移机制的研究,进一步关注区域间人口流动以及家庭流动的新特征和新问题,深化对区域协调发展新形态的探讨。

  第五,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和谐共生。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意味着资源索取负担和生态保护压力增大,处理好人口消费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困难。未来人口学研究应加强与环境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协作,适当借鉴和拓展其理论概念与研究方法,分析人口要素与自然生态的互动过程,为从人口层面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提供借鉴。

  四、实现中国自主人口学知识体系构建的主要路径

  构建中国自主的人口学知识体系意味着人口学研究的理论目标、研究范式、方法创新等一系列基础性问题的重大转向,其实践基础和现实动力源于人口各要素的实际变动。

  其一,形成中国本土的人口学理论。理论创新与发展是人口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核心目标,不仅能为经验层面的人口研究提供理论工具,还将持续推动不同阶段的研究范式转变。目前我国人口学理论建设相对滞后,迁移和嫁接西方人口学理论的情况较为普遍,难以满足破解人口难题的现实需要。人口学研究者应充分重视和强化基础研究,坚持人口学理论的主体性和时代性,深刻理解中国人口变迁特征和实践经验,创建解答中国问题、解释中国成就的自主理论范式。

  其二,创新拓展人口学研究方法体系。从知识体系的发展规律来看,理论和方法建设是自主知识体系的两大支柱。加强中国自主的人口学研究方法建设,一方面要重新审视传统人口分析技术,加强对本土化原创方法的建构与推广,形成统一的方法论体系,改变中国人口学研究在全球范围内的“失语”局面。另一方面,在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和学科交叉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人口学研究应积极吸纳其他学科分析技术,探索将多学科的方法技术与传统人口指标和分析方法实现有机融合。

  其三,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学科体系繁荣发展。知识生产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新的历史阶段和转折点要求能反映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的人口科学。人口学学者应在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中增强问题意识,持续关注我国既有的人口结构性矛盾,同时回应人口发展变革中的新诉求。借助宏观数据和实地调研,把握人口各要素矛盾的成因、性质、状况、发展趋势,以前瞻性和储备性研究破解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人口问题,强化学科资政服务能力,真正发挥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现实价值。

  其四,坚持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统一。为应对国内的现实人口问题,人口学学者需要汲取国际人口学研究的成功经验,立足本国国情对其进行改造和发展,创制知识生产运用的中国路径,增强中国人口学研究与国外学者同台竞技的学科意识和学术能力。除此之外,更要基于本国人口治理成果,为解决全球人口问题贡献中国方案,以自主性的知识理论、知识思想、知识话语阐明中国人口实践经验,提出具有全球普适性的命题和理念。

  总结来看,建构中国自主的人口学知识体系的逻辑主线是将研究问题、理论阐释、分析方法的知识生产运用全过程统一起来,理清中国人口学的知识脉络、知识轮廓和知识边界,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直面西方知识垄断、解构西方中心主义的积极尝试。

来源:人口论坛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