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育转变的再探讨
时间:2025-01-06 [关闭窗口]
中国的生育转变自20世纪60年代从大城市向较发达农村扩散,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遍及城乡的生育率快速下降,20世纪80年代总和生育率已降至3以下,全国城乡呈现有意识地控制生育数量的局面。回顾生育转变进程中,妇幼保健的改善显著降低了婴幼儿死亡率,城乡女性的普遍劳动参与和扫盲与小学普及提高了妇女地位和女性自主意识,这些变化为生育率下降提供了必要条件。由于传统的家庭内性别分工并未改变,加剧了女性参与有酬劳动和承担家务育儿的冲突,提升了女性生育成本。自1971年开展的计划生育工作向城乡家庭提供免费的避孕节育技术服务,顺应了城乡妇女节制生育的强烈需求,与其他条件共同促成了20 世纪70 年代的生育率快速下降。以“晚稀少”为主的计划生育政策在生育转变的初始阶段作用显著,覆盖全国城乡的计划生育服务显著提高了避孕率,大幅减少了三孩以上的出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对生育率变化起到了更为主导的作用。一些看似与生育无关的政策变化,也对人们的生育行为产生了短期或长期的作用。
重新审视女性在生育转变中的作用,当前低生育率的影响因素与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生育率下降时的某些主导因素相似,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冲突更为激化,女性生育的机会成本进一步提升。影响低生育率的主要因素在全球都具有共同点,并非中国独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亚洲国家正处于向第二次人口转变过渡阶段,低生育率仍将持续。以史为鉴,应对少子化和老龄化的策略应旨在服务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方方面面,而不仅限于“生”和“育”。
来源:大国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