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管理年】肥胖与生殖健康—女性篇
时间:2025-04-02 [关闭窗口]
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公众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什么样的胖才是真的超重肥胖?
超重和肥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了遗传、饮食、身体活动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等。
体质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
BMI=体重(kg)/身高(m)2
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至24之间。
BMI在24至28之间被定义为超重。
达到或超过28就是肥胖。其中,又根据BMI分为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以及极重度肥胖。
体重异常容易导致各类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甚至一部分的癌症也和体重异常有一定的关联。另外,体重异常还影响男、女性生育力,有研究发现BMI每升高1kg/m²,女性自然妊娠概率下降4%-5%,男性精子DNA碎片率增加1.2倍。
接下来我们将谈一谈超重对女性及男性生育力的影响
本期为“女性篇”
一、备孕期危害:不孕的恶性循环
1 激素轴紊乱
约75%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合并肥胖,形成“肥胖-PCOS-不孕”恶性循环。
脂肪组织分泌的瘦素和炎症因子(如IL-6、TNF-α)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导致排卵障碍。BMI≥30的女性中,雄激素水平升高,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减少,进一步加剧高雄激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
2 卵泡微环境毒性
肥胖女性卵泡液中氧化应激标志物浓度升高,直接损伤卵母细胞线粒体功能,使成熟卵子比例下降,胚胎染色体异常风险增加。
3 子宫内膜病变
脂肪细胞通过芳香化酶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导致子宫内膜异常增生。BMI≥35的女性,子宫内膜癌风险较正常体重者增加。
二、妊娠期风险:母胎双向威胁
1 母体并发症
妊娠期风险:肥胖孕妇妊娠糖尿病风险达20%-30%(正常体重者3%-5%),子痫前期风险增加3倍。
围产期风险:剖宫产率增加50%,术后感染、血栓风险升高,且麻醉并发症概率显著提升。
2 胎儿及子代健康
先天缺陷:神经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风险增加1.5-2倍。
表观遗传:母亲肥胖通过胎盘炎症因子和DNA甲基化,使子代儿童期肥胖风险增加40%,成年后代谢综合征发生率提高2倍。
三、辅助生殖困境:成本增加、成功率下降
1 卵子获取与胚胎质量
BMI≥35的女性,促排卵药物用量增加30%,但获卵数减少4-6枚,优质胚胎率下降20%。
2 经济与心理负担
体重异常患者IVF治疗周期取消率升高,单次治疗成本增加,且反复失败加剧焦虑抑郁风险。
来源: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江西省生殖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