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肥胖管理指南异同点深度剖析

时间:2025-04-02 [关闭窗口]

  在全球肥胖率持续攀升的严峻形势下,科学有效的肥胖管理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关键课题。不同国家和地区依据自身的医疗体系、社会文化背景及研究成果,制定了各具特色的肥胖管理指南。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2025年初发布的《超重和肥胖管理》指南与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的《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 版)》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部。深入剖析这两部指南的异同点,对于汲取国际先进经验、完善我国肥胖管理策略、提升肥胖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同点

  (一)综合管理理念

  两部指南均秉持全面综合的管理理念,深刻认识到肥胖是一种涉及多因素的复杂健康问题,绝非单一方法所能有效解决。在生活方式干预层面,都着重强调饮食管理的核心地位。倡导控制热量摄入,合理搭配膳食结构,如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取,以形成能量负平衡,促进体重减轻。同时,大力鼓励规律的体育锻炼,推荐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相结合,像快走、跑步、游泳、力量训练等,以提升能量消耗,增强身体代谢功能,改善身体成分。在行为管理方面,均指导患者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避免久坐、减少情绪化进食等,通过改变不良行为模式巩固减重效果。

  当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或患者存在特定健康风险时,药物治疗成为重要辅助手段。NICE 指南详细列举了奥利司他、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多种减重药物的适用情形、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我国指南同样对国内可及的减重药物进行了全面梳理,涵盖其作用机制、疗效、不良反应等关键信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力支撑。对于重度肥胖或伴有严重并发症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终极手段被纳入考虑范围。如胃旁路手术、袖状胃切除术等代谢手术,可显著改变胃肠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实现有效减重和代谢改善,但同时也强调手术的严格适应证、风险评估与术后管理,确保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二关注特殊人群

  儿童肥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两部指南在这方面高度一致。鉴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具有特殊性,均将生活方式干预作为儿童肥胖管理的首选策略。在饮食上,保障充足营养供应的前提下,引导儿童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如控制零食摄入、规律进餐、避免过度进食高热量食物;在运动方面,鼓励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静态屏幕时间,培养运动兴趣和习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健康体重维持。对于儿童药物治疗,态度极为谨慎,仅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无效且肥胖严重影响健康或合并特定并发症时,才在严格评估和密切监测下谨慎使用,确保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老年人肥胖常伴随多种慢性疾病和身体机能衰退,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肌肉减少症等。因此,在肥胖管理过程中,中外指南都着重考虑老年人的特殊身体状况和复杂合并症。在干预措施选择上,更倾向于保守和温和的方式,注重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例如,在药物治疗时,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谨慎调整药物剂量;在生活方式干预中,运动方式选择更注重低强度、易耐受的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饮食调整也兼顾营养均衡和消化吸收能力,避免因过度节食或剧烈运动引发健康风险,旨在在控制体重的同时,维持或改善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三重视长期管理

  肥胖的慢性、复发性特质决定了长期管理的必要性,两部指南对此形成强烈共识。在长期管理过程中,均强调持续监测体重、身体成分、代谢指标及相关并发症的重要性,以便及时发现体重波动或健康问题,灵活调整管理策略。例如,定期测量体重、BMI、腰围、体脂率、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绘制动态变化曲线,评估干预效果。同时,重视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通过提供专业的健康知识培训、心理支持和行为指导,增强患者对肥胖管理的认知和依从性,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践行健康行为,长期坚持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和健康生活方式,从而有效预防体重反弹,降低肥胖相关疾病风险,实现长期健康体重维持和生活质量提升。

  不同点

  (一)诊断标准细节

  我国指南主要依据国内肥胖症诊断标准,将超重定义为体重指数(BMI)24 - 27.9 kg/m²,肥胖定义为 BMI ≥ 28 kg/m²。同时,充分认识到单一 BMI 指标的局限性,强调综合评估的重要性,进一步引入腰围、体脂率、内脏脂肪等指标辅助诊断。对于男性,腹型肥胖通常以腰围≥90 cm 界定,女性则为腰围≥80 cm;体脂率方面,男性正常范围为 10% - 20%,肥胖为≥25%,女性正常为 15% - 25%,肥胖为≥30%;内脏脂肪面积可通过 CT、MRI 等影像学手段检测,正常<80 cm²,≥80 cm² 提示腹型肥胖。这种多指标综合评估体系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反映个体肥胖程度和健康风险,尤其是对于那些 BMI 处于临界值或身体脂肪分布异常的人群,能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诊断信息,为后续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奠定基础。

  NICE 指南在采用 BMI 作为基础诊断指标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不同 ethnic 背景人群在肥胖发病机制、身体成分构成及疾病易感性等方面的差异,对肥胖分类标准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对于南亚、中国、其他亚洲、中东、非洲裔等人群,由于其相对较高的 central adiposity 倾向和在较低 BMI 下已存在较高 cardiometabolic 风险的特点,采用了较低的 BMI 阈值来界定超重和肥胖,如超重为 BMI 23 kg/m² - 27.4 kg/m²,肥胖为 BMI ≥ 27.5 kg/m²。此外,在成人肥胖分类中,除 BMI 外,还特别强调了腰围 - 身高比在评估 central adiposity 和健康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并给出了详细的分类标准:健康 central adiposity 为腰围 - 身高比 0.4 - 0.49,increased central adiposity 为 0.5 - 0.59,high central adiposity 为≥0.6。这一分类体系不仅考虑了总体脂肪量,更关注了脂肪分布对健康的影响,为不同 ethnic 群体的肥胖精准诊断和个性化管理提供了有力依据,在临床实践中能更好地指导医疗人员针对不同人群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实现精准医疗。

  (二)干预措施侧重点

  我国指南对各类饮食模式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推荐,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饮食策略选择。限能量饮食通过限制每日热量摄入,通常建议女性为 1200 - 1500 kcal/d,男性为 1500 - 1800 kcal/d,或在预估个人能量需求基础上减少 500 - 750 kcal/d 或 30% 的能量摄入,同时保持宏量营养素的合理供能比例(40% - 55% 碳水化合物、15% - 20% 蛋白质、20% - 30% 脂肪),能有效减轻体重、改善代谢综合征组分;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将每天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控制在 20% - 40%(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控制在 20% 以内),短期内可显著降低体重、改善血糖和血脂指标,但长期效果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高蛋白饮食(每天蛋白质供能比超过 20% 但不超过 30%)有助于降低体重、改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且在防止体重反弹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间断性节食如隔日节食、5:2 间断性节食和时间限制性节食等,在一定时间内限制进食或进食时间,可实现轻中度体重减轻,并可能改善心脏代谢风险因素。这些饮食模式的详细阐述为临床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便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操作执行。

  NICE 指南在生活方式干预方面,将重点置于构建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环境以促进个体行为改变。在社区层面,积极推动社区体育活动设施建设和健身活动组织,如打造步行道、自行车道、公园健身区等,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和健身课程,增加居民日常身体活动机会;在学校方面,致力于改善学校餐饮健康环境,制定严格的营养标准,确保学生膳食营养均衡,减少高热量、低营养食品供应,同时加强体育教育课程设置,保证学生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培养学生健康生活习惯;在工作场所,倡导企业为员工提供健康饮食选择,如设置健康食堂、提供营养咨询,鼓励员工开展工间操、步行会议等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工作氛围。通过多层面、系统性的社会生态干预,从根本上改变个体生活和工作环境,引导人们自然地选择健康行为,提高肥胖预防和管理的整体效果,体现了从社会宏观层面解决肥胖问题的独特思路。

  在药物治疗方面,我国指南紧密结合国内药物研发和应用现状,对已上市及正在研发的减重药物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详细介绍了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如奥利司他通过抑制脂肪酶活性减少脂肪吸收;GLP - 1 受体激动剂(如贝那鲁肽、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通过调节食欲、延缓胃排空、增加胰岛素分泌等多种途径发挥减重作用;以及其他新型药物的潜在靶点和作用原理。同时,对药物的推荐剂量、减重效果、安全性特点(包括常见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低血糖风险、肝肾功能影响等)及适用人群(如不同 BMI 范围、是否合并糖尿病或其他并发症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针对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等)的用药注意事项给予了特别提示。这为国内临床医生在肥胖药物治疗过程中提供了详细、实用的操作指南,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临床规范化用药。

  NICE 指南在药物治疗推荐上,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深度基于大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和药物评估结果。根据不同药物的证据等级和临床研究数据,结合患者个体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BMI、合并症种类和严重程度等),制定高度个性化的用药策略。例如,对于某些新型减重药物,在充分考虑其显著减重效果和潜在代谢益处的同时,详细评估患者的心血管、肾脏等功能状态及药物耐受性,谨慎确定起始剂量和治疗方案。并且,对药物在不同医疗环境(如初级保健、专科医疗)下的使用规范、转诊流程及药物监测要求进行了明确说明,强调医疗团队之间的协作与沟通,确保药物治疗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安全、有序开展,充分体现了其基于科学证据和医疗服务体系的严谨用药管理思路。

  (三)研究推荐方向

  我国指南紧密围绕国内肥胖管理的实际需求和临床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未来研究方向。鉴于肥胖症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异质性,积极倡导进一步深入开展肥胖症分型分期研究,探索基于分子生物学、代谢组学、影像学等多维度技术的精准分型方法,以便更准确地预测疾病进展、治疗反应和并发症风险,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鉴于中医药在我国医疗体系中的独特优势和丰富资源,大力鼓励开展中药在肥胖管理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和临床试验,挖掘具有减重和代谢调节作用的中药复方或单体成分,开发安全、有效的中西医结合肥胖治疗方案。此外,针对儿童肥胖日益严峻的形势,着重强调开展儿童肥胖药物治疗的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以填补儿童肥胖药物治疗领域的证据空白,为儿童肥胖管理提供更科学、有效的药物选择和治疗策略。

  NICE 指南基于英国多元文化社会背景和对医疗资源合理利用与成本效益的高度关注,在研究推荐方面呈现出不同侧重点。鉴于不同 ethnic 群体在肥胖流行病学、遗传易感性、生活方式及对干预措施反应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积极推动开展不同 ethnic 群体肥胖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研究,旨在制定更具文化适应性和针对性的肥胖管理策略,减少健康不平等现象。随着肥胖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新干预措施的涌现,如某些新兴的心理疗法(如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行为治疗、正念饮食干预等)、新型饮食模式(如生酮饮食变体、间歇性禁食优化方案等),NICE 指南大力鼓励对这些新方法进行严格的科学评估,通过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和系统评价,深入探究其减重效果、安全性、长期依从性及成本效益,为临床实践提供最新的科学证据支持。此外,高度重视肥胖管理服务的成本效益分析研究,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全面评估不同干预措施在不同医疗环境和人群中的资源投入与健康产出关系,为医疗决策者优化资源配置、制定合理的肥胖管理政策提供关键依据,确保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实现最大的健康效益。

  结论

  通过对 NICE 指南和我国指南在肥胖管理方面的异同点进行全面深入剖析可知,两部指南在综合管理理念、特殊人群关注及长期管理重视等方面存在诸多共同之处,为全球肥胖管理提供了基本的原则框架。然而,在诊断标准细节、干预措施侧重点及研究推荐方向等方面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医疗体系、社会文化、疾病流行特征及研究进展等方面的独特性。我国在肥胖管理实践中,应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完善肥胖管理指南和策略。持续加强多学科协作研究,推动肥胖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提高肥胖诊断的精准性、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个性化水平,同时注重成本效益评估,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为肥胖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有效遏制肥胖流行趋势,提升国民整体健康水平。

来源: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