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照护偏好的多层次分析——基于区域资源公平的角度
时间:2024-11-12 [关闭窗口]
1 研究背景
人口快速老化、残障率升高及第二次人口转变带来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转变使老年照护需求议题成为近些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由于对老年人主体性关注不足,老年人照护需求和照护资源不匹配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等结构性问题是老年照护议题的难点之一。
2 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回答三个问题:
1)基于主体性视角考察老年人的照护偏好是什么?
2)基于供给角度考察社区养老照护服务和社区医疗服务利用是否存在结构性失衡?
3)个体、社区和社会结构因素对老年人的照护偏好产生何种影响?
3 数据和方法
本文使用中国老龄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4年的个人数据和社区数据,结合《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省级汇总数据,采用集中指数和多层次模型,测量老年照护资源和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利用情况,探索多层次因素对老年人照护偏好的影响。
4 研究发现
从主体性视角看,96%的老年人希望住在家中,只有4%的老年人希望住在机构。从照护责任看,近70%的老年人偏好非正式照护,19%的老年人倾向于混合照护,11%的老年人倾向正式照护。从供给角度看,社区照护服务利用的集中指数为0.297,社区医疗服务利用的集中指数为-0.125,表明老年人在获取养老照护服务和医疗健康服务等相关资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养老照护服务资源在高收入群体中的分布更为集中,而医疗健康服务在中低收入群体间的分配则相对均衡。高收入群体更易获得养老照护服务,而低收入群体则更多地从医疗健康服务中受益。
从影响因素看,老年人的照护偏好受到代际家庭关系的影响。从紧密型、松散型和疏离型代际关系看,处于紧密代际关系中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家庭照护,而处于疏离型关系的老年人则更倾向于选择混合照护和机构照护。居住在医疗保健设施较为完善社区中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家庭照护。大多数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家庭而非社区服务来满足日常需求,当家庭照护能力不足以满足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时,老年人则倾向于接受正式照护服务。尽管社区养老照护服务对老年人照护偏好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老年人正式照护偏好的影响是积极的。由此可见,老年人对照护模式的偏好受到照护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的影响。
此外,老年人的照护偏好表现出显著的省际差异。经济越发达的省份,老年人越倾向于选择机构照护。社会保障支出越高的省份,老年人倾向于选择混合照护和机构照护。农村老年人更偏向于选择家庭照护,并且子女数量的影响大于代际关系的影响,即使他们的家庭子女数量较少,不能满足老年人照料所需资源时,老年人仍然偏好家庭照料。进一步分析可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地区老年人照料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政府对与养老相关的社会保障支出更高,促进了城镇老年人选择混合照护和正式照护的可能性。
5 研究讨论
总体看,老年人照护偏好受家庭、社区和社会结构等多层次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归纳出老年人照护偏好的四种类型:惯性照护偏好、关系依赖照护偏好、结构受限照护偏好和主动选择照护偏好。由于中国地区间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部分老年人处于结构性脱嵌状态,这是国家应当关注并改进的重要议题。
来源:大国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