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习惯讨好他人该怎么办

时间:2013-11-28 [关闭窗口]

当你不知道如何前进时,停下来也许就是进步。从你的描述来看,你去帮助别人更多是为了获得价值感。难道,一个人的价值只能通过满足迎合他人才能得到吗?这个问题需要你好好想想。
  其实,你尽可能的去帮助和满足他人或许只是想填补自己内心的“无能感”。这在心理学上,是一种防御机制,叫做“假性利他”,希望通过全能的幻觉来满足内在的无能。其归根结底是源于内心的不自信。
  通常,自信心缺乏的人的典型表现是害怕被拒绝。即便这类人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还是会害怕别人不高兴。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错位的,总认为当别人认为我们是有价值的人时,我们才是有价值的。所以,你现在要做的,不是去帮助别人,而是帮助自己,调整对自己的期待,过力所能及的生活。
  心理百科:
  生活中总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是众人眼里的大好人,对家人无微不至、对朋友有求必应,即便是对陌生人也慷慨相助,哪怕自己受苦受累受伤害也不对别人说“不”。
  过分取悦他人或是“病”
  不过,美国一名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对他人太友善的无私性格或是一种病态,名为“看管人性格紊乱”或“取悦病”。【心理IN词:取悦症】其实,极端无私是一种用来掩盖一系列心理和情感问题的性格特征。她们友善无私的背后通常是痛苦、孤立、空虚、罪恶感、羞耻感、愤怒和焦虑。
  心理学家表示,大多数习惯取悦于他人者,对拒绝和敌意有着根深蒂固的畏惧和焦虑,从小就学习如何尽力避免拒绝他人引起敌意,因此戴上友善的面具,只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其实他们希望感到被人需要。
  如何进行心理调整?
  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要改变这种长期以来的行为习惯需要“痛苦的努力”,需要更多了解自己的恐惧和担忧。另外建议“好人”努力学习为自己说话,尝试说“我想”、“我要”。

  要回应别人的需求,前提是不能为此违背自身意愿。换句话说,要像爱自己一样爱邻居,但首先要爱自己。

[关闭窗口]